台灣的好從鄉鎮開始!台灣好基金會在池上老街、大埔村、萬安村、錦園村,認養多棟閒置的老房子,以「聚落」型態,打造台灣的「巴比松村」──「池上藝術村」,並且邀請美學大師蔣勳擔任總顧問以及首位駐村藝術家。5月14日,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蔣勳老師與池上鄉親一起,向天地敬酒,宣告「池上藝術村」開門。柯文昌表示,「池上藝術村邀請藝術家進駐池上,讓池上的美透過藝術家向外發送。」
過去五年,台灣好基金會以「池上。四季耕耘」,邀請作家劉克襄、席慕蓉、侯文詠、吳若權,音樂家雷光夏、陳冠宇、林生祥,藝術家盧銘世、東明相、蕭有志…等等,在池上生活,嘗試各種形式的藝術分享;以「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塑造天然劇場的新視野,邀請雲門舞集、優人神鼓、歌手張惠妹…在藍天青山與金黃稻田打造的天然舞台上,展現台灣藝術能量。
柯文昌說「池上豐沛的人文底蘊,與台灣好在池上的五年深耘,讓我們決定打造一個可以持續累積、永續經營的『池上藝術村』,它,既是藝術家靜心思考、回歸創作的空間,也是激盪池上社區新能量的來源。」五年來,經常往返台北、台東的柯文昌,總是在池上把在城市消磨掉的力量補充回來,他說「直接與土地接觸,配合歲時節氣的律動生活,讓人的頭腦特別清晰,靈感特別充沛。」柯文昌相信,駐村的藝術家與池上居民生活、互動,貼近土地,一定會帶給藝術家全新的體驗。
另一方面,柯文昌深刻感受到城鄉教育資源的落差,因此,他更希望「池上藝術村」可以與池上社區緊密結合,有機互動,為池上校園的藝術教育挹注新能量。柯文昌說「未來駐村的藝術家都將成為池上校園的風景,藝術家帶著孩子們認識不同的藝術,與孩子們一起嘗試各種型態的藝術創作,不拘形式,這是培養創造力的起點。」柯文昌董事長同時感謝池上鄉親對台灣好的支持,他說,「從台北到池上,兩個世界,兩種思惟,池上鄉親接受了台灣好的加入,台灣好也向地方鄉親學習池上價值,與池上共榮。」
「池上」也是柯文昌董事長推動「企業家回鄉共好」的起點。柯文昌說「台灣好基金會是一個平台,結合更多的力量回到鄉鎮,才能永續、豐實。」因此,三年前,他邀請好朋友復華投信董事長杜俊雄,回台東貢獻。柯文昌說「杜董事長是在台東長大,唸的是台東的寶桑國小、寶桑國中,對故鄉有深厚情感,所以兩年前支持台灣好辦理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去年開始我們討論如何讓藝術在池上更深的紮根,所以有了『池上藝術村』的構想。」柯文昌除了感謝復華投信杜俊雄董事長的支持,更希望未來能夠邀請更多企業家和台灣好基金會一起回鄉,為台灣鄉鎮文化貢獻心力。
受邀擔任總顧問,也是首位駐村美學大師蔣勳,已在去年進駐其中一棟先修整好的老房子。蔣勳期待「池上藝術村的成立,能夠讓池上成為台灣的巴比松村」,他說,法國有名的巴比松村,有米勒、盧梭等多位藝術家帶著知識份子的反省,來到法國南部的巴比松村,在農村居民的彎腰、拾穗中重新找回了「人」、「土地」、「手作」的價值,池上鄉保有純樸的農村氣息,她的美與定,正是成為台灣巴比松村最好的條件,台灣好基金會在這裡打造「池上藝術村」是最好的選擇。
池上藝術村目前已完成規劃,第一年是實驗階段,老房子的改造於5月陸續完成整修, 6月開始正式邀請藝術家進駐。在實驗階段,將由基金會組成委員會,主動邀請各領域的藝術家駐村,並協助藝術家與池上在地居民及學校的連結。
龍仔尾一號
位於萬安村,面對的是天堂路稻田區,一望無際的絕佳自然景觀。
5月14日在此舉辦池上藝術村的「開門」儀式,
未來作為駐村藝術家的家之一。
竹林屋(新開園一號)
顧名思義就是被一群竹林圍繞的屋子,門牌號碼也恰巧是錦園村的一號。
為了方便未來藝術家的創作需求,特地在旁邊建造了一棟隱身於竹林間的小木屋,
此空間也是將來作為藝術家的創作基地之一。
多力米藝術展示空間
元智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陳冠華老師及學生團隊已來「建築駐鄉」,負責以在地居民參與的方式,
將多力米穀倉整修為未來的展覽館,藝文中心。
5 月2 日已辦過第一次居民參與的活動。
5月14日池上藝術村「開門」儀式之前,依照傳統習俗先至龍仔尾一號鄰近的土地公廟拜拜。
【左起】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先生/池上藝術村總顧問蔣勳老師
龍仔尾一號中庭門外,由董事長柯先生擊鑼,宣布池上藝術村「開門」,
池上藝術村計劃正式啟動。
台灣好基金會整合企業及民間並匯入藝術三方能量,合影於蔣老師大埔村的畫室前。
【左起】復華投信周輝啟總經理/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先生/池上藝術村總顧問蔣勳老師
5月14日於多力米藝術展示空間,舉辦池上藝術村記者會。
蔣勳老師生活、創作於自然與人文豐厚的池上,藝術靈感源源不絕。
【攝於大埔村畫室】
新好消息
2015.05.18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