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們身旁習以為常的事物,原來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而今天,在正式進入盛夏的燥熱前,台灣好【請坐】旅人空間6月主題活動為大家迎來一陣「海風」,一陣來自東台灣都蘭部落──名為「海邊的孩子」的風,帶領都市人進入台灣目前擁有原住民人口數最多的阿美族文化,透過讓大家親手製作阿美族傳統服飾上的毛線球〈阿美族語:Pukui〉,更能真實的體會這陣來自台東海風的魅力。
海邊的孩子,是誰?
「嘿!大家好,我叫邵文,童星豪邵文的邵文,可是我姓王」,一開始就先用幽默語調向大家自我介紹的這位是來自台東的都蘭部落青年,是今天的講師。2010年的莫拉克風災,重創東台灣,被雨水沖刷而下堆積在海岸的漂流木,直接影響了海岸阿美傳統族人賴以為生潮間帶,而此時邵文,正踏入阿美族男子年齡階層的最初階,意味著當年在海邊恣意躺沙灘、曬太陽、吹海風的孩子已經長大,而與邵文年紀相仿的都蘭青年團體,就以「海邊的孩子」一詞稱呼,或許要這群孩子記住,海洋之於都蘭阿美的重要性,不管未來的何方何處。
關於阿美毛線〈Pukui〉
「頻繁」出現在阿美族服飾上類似小毛球的Pukui,讓邵文單純的誤作「平凡」,直到一次母親節聚會,媽媽、奶奶都在的場合,讓邵文不禁發問,為甚麼傳統服飾上總是撩目鮮豔的色彩呢?正當準備好,以為要開始講古的奶奶時,卻只回了邵文一句「因為,很漂亮」,足見阿美族與生俱來的藝術審美觀,不為甚麼。在邵文自己探尋答案的過程中,發現原來最初的Pukui是被當作鈕扣使用,現代阿美服飾中可在男子頭飾上發現殘留的痕跡,之後Pukui也被廣泛的運用在各類傳統服飾的上,而最特別是,因為Pukui圓的形象,也被族人賦予了圓滿、平安的意義。其中,阿美族語中Gaba〈意:青年〉與Makabahai〈意:漂亮〉的字根相同,也意味著要把青年打扮的漂漂亮亮,隨著豐年祭的舞蹈,讓身上的亮片、Pukui、裝飾用彈簧隨之搖擺,在每一次的擺盪中,,除了象徵自己家孩子舞蹈純熟奪目之外亦象徵阿美文化的傳承。
部落的「搖滾媽媽」
在一開始報到的地方,擺滿了各個以Pukui製作成的飾品,邵文說,文化是活的,阿美的文化也不例外,將Pukui融入現代的流行元素,是部落媽媽的發想,為的並非營利,而是要解決部落孩子的舞蹈團常常在奪得縣冠軍後,沒有資金前往大都市比賽的窘境,不想讓孩子努力練習的成果就這樣付諸流水,部落媽媽以「搖滾媽媽」的新品牌形象,為孩子籌措資金,原來這樣的文化不僅是創新,也展現了文化扶持與互助的功能。
用自己去「圓滿」Pukui
介紹完阿美的Pukui之後,由邵文部落的兩個女孩帶領大家開始完成屬於自己的Pukui,帶著靦腆的部落少女,用細細的聲音,要大家先挑四個自己喜歡顏色的毛線繩,似編辮子反覆交叉,雖然許多人在此就宣告卡關,呈現呆滯與茫然狀態,但不要緊,好在有部落的女孩的細心與巧手,幫忙大家一同迅速完成Pukui的拉繩。
之後進到Pukui核心球體的製作,要大家拿出自己的悠遊卡,用毛線纏綑其上,纏至300到350圈左右,但其實還沒有看到實體成品前,大家都還摸不著頭緒,邵文則打趣的安慰大家說:其實今天要做的是,悠遊卡套。語畢,又是惹來一陣哄堂大笑,原住民身上的幽默魅力就是這麼不經意的被流露出來。
邵文也說,部落的媽媽會為自己的孩子製作Pukui,所以Pukui中滿滿的都是媽媽對孩子的期許與愛,邵文要大家也想著自己心頭上重要的人,做出來的Pukui才會有愛的重量。
纏繞完成後,在由悠遊卡上取下,並在中間橫向以繩子固定,用剪刀慢慢修剪出一個圓,在一次次的修剪中,剪出一個更緊實也更圓的Pukui,不僅是對愛的人,每次的修剪,彷若都在期許,能把自己的生命,修出一個更加圓滑的形狀。
最後,我們邀請大家拿著有著自己故事重量且無二的Pukui,一同向前合照,也希望今天的Pukui可以帶給學員力量,能帶著圓滿一顆Pukui的心,去圓滿自己的生命的道路。